经过充分讨论,中共中央最终确定,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1984年举办国庆阅兵,这一决定遵循了毛主席提出的五年一小庆的原则,确保每五年举行一次重要的庆典。全党全军高度重视这次阅兵,邓小平同志还特别指示:“这次阅兵要达到世界一流,国际前沿的标准。”不仅是陆海空三军,人民武警部队和民兵也必须参与其中。
如此高的标准要求为1984年阅兵奠定了一个较高的基调,阅兵不仅是要鼓舞士气,振奋民心,更重要的是要在国际间展现中国的强大国力。
挑选阅兵队员并非难事,毕竟当时我军人数达到430万。然而,选拔民兵,特别是女民兵时却遇到了一些挑战。对于身高和年龄有严格要求的女民兵,必须通过严格的面试、体检,并进行两轮筛选,最终才能进入训练。所有人员都必须在“阅兵村”里进行集中训练。阅兵村提供了从食堂到医疗的全方位保障,为参阅人员提供了一个高效、舒适的训练环境。
原计划使用的进口阅兵车被邓小平同志否定,他坚持认为应该使用中国本土生产的车辆来展示中国的国力。最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功制造出符合要求的检阅车,邓小平同志对此十分满意。
1984年10月1日,天刚蒙蒙亮,各部门便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大家严阵以待,默契配合,只等阅兵开始。上午十点,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中,阅兵正式拉开序幕。邓小平同志乘坐着黑色敞篷车检阅队伍,场面十分宏伟壮观。
当时,邓小平同志亲自走到天安门广场时,士兵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和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震撼。尤其是那些站立在广场上的外国观众,无不为中国军队展示的威武风采感到惊叹。那时,参阅的许多士兵都曾参加过真实战斗,他们不仅仅是军人,还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士。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备战状态。回顾过去,我国曾多次参与重大战争,比如朝鲜战争时,我军英勇越过鸭绿江,打破了美军“不败神话”,成功捍卫了领土完整,展现了强大的气势。1962年,面对印度入侵中国领土,我国军队同样表现出无畏精神,最终胜利收官。
最为接近1984年阅兵的战斗则是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当时与中国关系紧张,且存在扩张主义行为,对中国边境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决定实施迅速有效的反击,确保越南停止对中国的挑衅行为。战争持续了一个月,经过三个阶段的激烈战斗,最终中国军队宣布撤回,但这一胜利巩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军事威信。
回到1984年的阅兵,那时中国军队步伐稳健,士兵们目光如炬,浑身散发着一种与常规军人不同的凌冽气场。这种气场源自他们所经历的战场洗礼。特别是“三段式劈枪”,当士兵用力劈枪的那一瞬间,犹如雷霆一击,震撼全场。可是,之后这一震撼场面未能在国庆大阅兵中延续,原因之一是我国自研的步枪为无托结构,不再适用于该动作;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过于强烈的军事展示有所顾虑,认为这与世界和平的倡导不符。
然而,尽管“三段式劈枪”不再出现在以后的阅兵中,1984年大阅兵中亮相的各类武器和战略导弹部队依旧令世界为之惊叹。特别是首次亮相的战略导弹部队,它们的强大气场和威力让外国媒体直呼“不可思议”。
这些武器装备展示了中国军队在高科技、现代化国防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迅速崛起的军事力量。尽管阅兵圆满结束,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发现了军队结构上的问题,如军队冗员和领导层老化。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规模的军队改革,其中包括削减100万军员。
经过这些改革和精简,军队逐渐向着更高效、更具战斗力的现代化目标迈进,也标志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绝对忠诚”的新时代军队建设目标的开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必定会实现这一强军梦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